你瀏覽的是我們在Google的加速版網頁,你可以點選Logo回到主網站取得更多的資訊

罹患五十肩怎麼辦?高風險群、治療方式、居家復健運動讓中醫師來教你!


五十肩是什麼?

what is frozen shoulder?

五十肩好發於中年人,據統計,平均罹患年齡約為56歲,所以得到五十肩這個名號,而女性得到五十肩的機率又多於男性。據統計,在臺灣50-59歲這個年齡層中,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五十肩,是中年人中相當常見的肩頸疾病。

五十肩常見症狀

五十肩患者最常敘述的症狀就是肩關節的活動受限,日常生活活動困難,如梳頭、拉拉鍊等,很多人會說,好像肩膀完全僵硬舉不起來,甚至連自己穿脫衣服都有困難,這也是五十肩的別名「冰凍肩」的由來,因為患者的肩膀宛如遭到冰凍,無法活動。

另外的常見症狀是肩膀疼痛,疼痛多出現在肩膀或是上臂這一塊區域,甚至可能放射到另一側,很多人甚至晚上睡覺都會因此睡不好,因為翻身時會不小心壓到患側肩膀而痛醒。

五十肩的病理

五十肩的主要特徵是肩關節囊出現狀況,肩關節囊是包在關節外面的一層膜,其作用是幫助肩關節固定,以及幫助活動。一般可分為原發性五十肩次發性五十肩原發性五十肩指的是沒有明顯原因所致的情況,患者在沒有明確的外部觸發因素的情況下,肩部出現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等症狀。次發性五十肩則是指由外傷、拉傷、骨折或關節炎等外部因素或明顯的原因引起的五十肩。肩關節囊會發生的狀況如下:

  • 滑膜炎:滑膜是關節囊內的薄膜,滑膜炎可能導致腫脹和疼痛,影響正常的關節滑動。
  • 纖維化:發炎如果持續,滑膜可能逐漸發生纖維化,使得肩部結構沾黏,進而增加肩膀的僵硬感。
  • 組織增厚:滑膜和相鄰的組織可能變厚,進一步影響肩部結構的正常運動。
  • 關節變窄:纖維化和組織增厚可能導致關節空間的減少,使得肩部關節變窄,從而限制了活動的範圍。


在病程上,我們一般可以將五十肩分為三個時期,相對應的症狀如下:

疼痛期

黏連期

緩解期

由於關節囊發炎,肩頸部位一壓就痛,尤其是在夜間特別疼痛,甚至可能因此影響睡眠品質。

患者的肩膀疼痛可能還不是特別明顯,但患者會因為肩膀疼痛避免做像是舉 起手臂之類的動作,這一時期通常持續6-9個月。

患者在這個時期,可能會感到肩膀疼痛稍微下降,但是會覺得包括舉起手臂、旋轉肩膀等正常肩膀活動都明顯受限

由於肩部的活動明顯受限,可能使得日常生活中像是穿脫衣物、梳理頭髮、拿取物品都有困難,這一個時期大約會持續6-12個月。

在緩解期,患者會開始感受到肩膀活動逐漸恢復正常,像是舉起手臂、轉動肩膀等肩部動作都不會像之前那樣困難。

肩部的靈活性和範圍可能在這一階段內逐漸增加,恢復狀況因人而異,短則半年,長則可達兩年。


五十肩常見風險因子

  • 糖尿病:糖尿病可能導致循環問題,降低血液供應,影響軟組織的營養和修復。另外,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的一種常見併發症,也可能影響到肩部神經,使肩關節更容易受到損傷。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可能受到影響,使其更容易出現慢性發炎的狀況,進而加劇關節問題,當然也包括五十肩。
  • 甲狀腺機能低下:甲狀腺機能低下可能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和組織修復。這可能導致軟組織(如肌肉、肌腱)變得更容易受損,也因此增加五十肩發生的機率。另外,甲狀腺機能低下也可能導致體內能量代謝率下降,影響到組織的營養供應,這也可能影響到肩部組織的修復和保健,使其更容易受損。
  • 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椎間盤突出可能導致神經根受壓迫或受損,引起頸部、肩部和手臂的疼痛、麻木或無力感。這些神經的受損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到肩部的肌肉和組織,增加罹患五十肩的風險。
  • 巴金森氏症:巴金森氏症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可能影響神經與肌肉的協調。不良的神經-肌肉協調可能導致肩部的不正常運動,進而增加肩部問題的風險。另外,巴金森氏症患者可能會有肌肉僵硬和運動受限的症狀,這可能導致肩部的活動受到限制,這也可能增加患五十肩的風險,因為肩部需要正常的運動來保持關節的靈活性。
  • 肩關節曾受傷或長期勞損:肩部受傷,例如肩膀的扭傷、脫臼等,都可能導致肩部組織的損害,可能因此提高罹患五十肩的風險,因為損傷後的組織更容易發炎或有纖維化的問題。另外,像是搬家工人這類,長期需要用到肩膀的職業,如果肩頸部位長時間姿勢不良,也可能導致肩部組織的不正常壓力分佈,進而增加五十肩的風險。所以,五十肩也不是五十歲限定,如果你有肩膀受傷的病史,或是你經常需要使用到肩膀,四十歲可能就要開始擔心五十肩了。


五十肩如何治療?

how to cure frozen shoulder?

五十肩的診斷通常是基於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醫生會詢問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狀的開始時間、疼痛的程度、疼痛的位置、是否有外傷或過度使用肩部的歷史等,病史詢問有助於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類似症狀的情況。

醫生會進行肩部的理學檢查,檢查肩關節的活動範圍、肌肉強度、觸摸肩膀疼痛敏感度和其他可能的異常狀況。在五十肩的疼痛期,理學檢查可能顯示肩部的活動受限和疼痛。

另外,醫生也可能會建議進行影像學檢查,如X光、超音波或核磁共振成像(MRI)都是常見的檢查手段。X光通常用於排除其他肩部疾病,如關節炎或骨折。超音波和MRI則可以更詳細地檢查肩部組織,包括滑囊、肌腱和其他結構。

有些人會想問「有沒有可能,不看醫生五十肩就會自己好?」答案其實是有可能的,但是五十肩需要的自我復原時間非常長,至少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甚至有些人可能長達兩年,而且如果不接受治療,肩膀活動可能無法完全恢復正常。

五十肩常見的治療方式:

  • 肩關節徒手鬆動術:徒手鬆動術通常由物理治療師進行,目的是通過手動技巧來改善肩部的活動範圍、減緩僵硬感,並減輕相關的疼痛。
  • 針灸:針灸有助於緩解五十肩患者的疼痛,在疼痛部位插入細針可以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釋放天然的疼痛緩解物質。另外針灸也能減輕肩部周圍肌肉的緊張,這有助於改善肩膀的活動範圍。
  • 超音波導引小針刀:可能有些人沒有聽過小針刀,這也是一種中醫常用的治療儀器,小針刀的頂端刃口直徑僅為0.8~1.0mm,長度約為3~5cm,稍微比針灸針粗一點,但其獨特之處在於尖端特化的刀刃。小針刀可刺入病灶區,鬆解軟組織沾黏、消除纖維化組織、減輕組織壓力,從而達到恢復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的效果。透過動態超音波檢查,醫師可以清晰地觀察軟組織的狀況,包括肌腱、韌帶、神經和血管等,以找到引起疼痛的主因。因此,超音波引導下的小針刀治療可以更精準地定位沾黏範圍、鈣化大小和周邊組織狀況,從而使治療更為精確、安全和有效。
  • 震波:震波治療是透過震波將能量聚焦傳遞到受損的軟組織上,促使微血管新生,讓組織再生與修復,再搭配物理治療和復健運動,能夠縮短病程,改善生活品質。
  • 肩關節擴張注射:看起來很像幫肩關節打點滴,透過超音波的精確引導,將擴張液準確注射到黏連的關節腔中。液體的張力和體積有助於擴張黏連的關節腔,以改善由於沾黏而引起的疼痛和關節活動。治療後需要配合關節鬆動術,以拉開關節角度。為達到效果,通常需要進行5-6次的治療,每次注射需間隔1-2週,才能達到持久而顯著的效果。

五十肩居家運動治療:

  • 鐘擺運動:身體前彎,沒有疼痛症狀的那側手扶於一固定物上,痛側手自然下垂,有如鐘擺,以不痛的最大角度為原則,以身體的力量前後、左右、順時鐘、逆時鐘等方向之擺動各十次。
  • 爬牆運動:面對牆壁,將痛側手掌朝外,手指沿著牆面漸漸向上爬至最高點後停留10秒,重複五次。改成側對牆壁,重覆上述動作五次。
  • 毛巾運動:痛側手在背下方握毛巾,好側手在上方把布巾慢慢向上拉至痛點,停留10秒後放鬆,重覆10次。
額外貼心叮嚀:

  • 運動不一定是越多越好
  • 運動內容應根據病程、目的與嚴重程度不同而略有差異。
  • 每天每次時間不長(10至20分),次數要多(3至6次)

  • 做運動治療之前先做熱療及熱身,筋肉比較鬆軟做起來比較不會痛。做完後做5-10分鐘的冷敷,來改善痠痛的情況。


五十肩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盡量減少用痛側手提舉重物,避免加重病況。穿衣時也可先穿痛側手,然後才穿起好側手,睡覺時也避免壓到痛側手的那邊。

另外,在工作或做家務時,也應避免集中或重複使用同一肩關節,應輪流交替使用。在睡覺或運動前可熱敷10-15分鐘,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程度


總結

Conclusion

最後小複習:五十肩好發於50-59歲這段年齡層,但是如果長期使用肩膀,或是曾有肩膀外傷病史,則也可能不到五十歲就得到五十肩。

五十肩常見症狀為:肩頸部位疼痛、肩膀活動受限,因此半夜睡覺時容易壓到痛側手臂,影響睡眠品質,且日常生活必要活動,像是穿衣服、梳頭髮、手舉高拿東西等也會因此受限。

五十肩很難靠自然休息完全恢復,需要醫師治療,日常生活中則可做鐘擺運動、爬牆運動、毛巾運動等舒緩。